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国境线长966.3公里,辖景洪、勐海、勐腊3个县(市),有7个国家级口岸,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以“组织强、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为目标,将边境线、高速公路(铁路)沿线、澜沧江沿线3条线作为重点,实施“引领力、组织力、统筹力、凝聚力、服务力”五力提升工程,让一个个民族村寨踏上幸福大道,一幅幅阳光明媚的乡村画卷在边疆徐徐铺展。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委会龙利村一隅(资料图)。
龙利村的“蝶变幸福”
清晨的阳光穿透凤尾竹,洒在中缅边境226号界桩上,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委会龙利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囡正一笔一划描红界碑上的数字,红色的印记在雨林晨光中格外醒目,这个与缅甸仅一步之遥的傣族村寨,拥有5个界碑,被誉为“极边第一村”。但谁能想到如今的幸福村寨,曾是“三天两头来警车”的问题村。

龙利村内繁花似锦(资料图)。
变化始于党建引领的深耕细作。“党支部+农户”模式让龙利村党员带头扛起村容整治的责任,通过清理河道、美化庭院,昔日杂乱的村寨蜕变成“村外果林葱郁、村内繁花似锦,庭院飘茶香、室内亮堂堂”的田园综合体。目前,龙利村家家户户门前辟出小花园,竹编小店、傣味餐馆、咖啡小院相继开业,非遗技艺在指尖传承,傣族歌舞伴着游客的欢笑回荡在村寨上空。
同时,龙利村依托“热带水果+边境旅游”的特色路径,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引进旅游公司,推出“为祖国巡一回边”的独特体验,游客可坐上观光车沿边境线前行,一边饱览雨林风光与中缅风情,一边听村民讲述戍边故事。

龙利村整洁的村道(资料图)。
如今,龙利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开民宿、做餐饮、卖特产,在家门口干事创业,市集里人头攒动。
曼烈村的“跨境幸福”
沿着宽阔的沥青路走进勐腊县勐满镇勐满村委会曼烈村,傣族建筑错落有致,太阳能路灯沿栅栏式绿化带延伸。曼烈村党支部书记岩书说,“以前村里是两米宽的土路,拖拉机都难走,村民靠割胶种田勉强糊口。”

中老边民“国际老庚”大赶摆活动现场(资料图)。
中老铁路的开通为曼烈村带来了“逆袭机遇”。交通便利后,游客接踵而至,曼烈村推出中老边民“国际老庚”大赶摆等活动,让这个距边境仅12公里的村寨,成为跨境交流的热土。赶摆日的村寨堪比过节,傣味包烧的焦香与老挝咖啡的醇厚缠绕鼻尖,老挝竹编、手工香皂、傣族织锦摆满摊位,中老边民身着盛装翩翩起舞,友谊在欢笑中升温。
曼烈村景一隅(资料图)。
基础设施升级也让曼烈村的幸福加码,村内开展花池翻新、排水沟改造等工作,文旅配套设施建设也稳步推进。“光赶摆一项,每家每月就能挣三四千元。”岩书细数着变化,从单一农业到文旅、跨境贸易多元发展,曼烈村的幸福藏在鼓起来的钱袋子里,映在边民共乐的笑脸上。
曼烈村景一隅(资料图)。
龙利村与曼烈村的蜕变,是西双版纳州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生动缩影。勐腊县勐仑镇么等新寨的哈尼族青年飘海,把“打鸟地”改成“观鸟塘”,珍稀鸟类引来八方游客,如今飘海的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他还带动村民经营民宿、售卖土特产等。
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到“促民族团结”,西双版纳州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既保护传统村落肌理,又深挖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村民的笑脸持续诉说着边疆人民的美好生活。(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