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品尝洋芋美食。

孩子们在地里挖洋芋。供图
“我们的洋芋丰收啦!”在官渡区关上第二小学幸福邻里校区的劳动实践田里,五年级学生正在热火朝天地挖洋芋。
11月21日,由昆明市教育体育局主办,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官渡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和官渡区关上第二小学协办的“劳模工匠进校园暨劳动实践成果展示”系列活动第四站举行。此次以“一颗洋芋一份情,生态文明我践行”为主题的实践展示,通过“劳动+生态+美育+科创”多元融合的模式,集中展现了关二小在劳动教育课程构建与校园实践方面的创新成果。
大丰收
在关二小幸福邻里校区的劳动实践田里,五年级学生挥动着小锄头,土壤被翻开,一个个洋芋露出头来。“这是洋芋妈妈,别挖!”五(4)班肖子暄及时提醒身边的伙伴。他说,老师曾讲解过关于洋芋的知识,提到过表皮粗糙的是母洋芋,挖到时要留下来。不一会儿,肖子暄和同学的额头上便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校长王蜃淋介绍,今年6月,学校专程前往东川李子沟,购买了800公斤东川洋芋。这些洋芋运回学校后,由学生亲手种在劳动实践田里,平时也由他们进行日常养护。如今,洋芋迎来了丰收,孩子们从地里挖出的洋芋都可以带回家,学校鼓励他们发挥创意,制作成各式的洋芋美食,与爸爸妈妈一同分享。
与此同时,关二小在校园里打造了七大洋芋主题展区。美育区内,“洋芋一家亲”绘画作品展精彩呈现,以洋芋为主题,一幅幅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画作,用色彩和线条勾勒出孩子们眼中洋芋的多样形态;科创区里,陈列着同学们用水培和土培方式种植的洋芋,对比着不同培养方式下洋芋的生长状况,不少孩子还为自己的小洋芋写了种植日志,化身为贴心的“洋芋守护员”;美创区则鼓励学生运用传统工艺创作洋芋主题艺术品,同学们发挥创意,将剪纸、陶艺、扎染等非遗技艺与洋芋主题巧妙结合,洋芋的形象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在各类手工艺品上,为校园增添了不少灵动的艺术色彩。
学校同期举行了学术沙龙《洋芋花开:生态劳育的校园实践与智慧》,专家、教研员与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融合的路径与策略。
长街宴
教室里,正在进行的是跨界课程展示,师生融合语文、美术、音乐、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呈现出《奇“宇”畅想曲》《一剪一土豆》《陶趣“昆明小洋芋”》等精彩课例,无论是唱起小洋芋童谣的音乐课、用陶艺捏出软萌洋芋君的手工课、用剪纸勾勒出各式洋芋形态的剪纸课,还是在科学课上经过糖化、发酵和蒸馏后,制出的一杯杯香气诱人的洋芋酒,都展现出由一颗洋芋串起的跨学科育人链条。
王蜃淋表示,关二小以“昆明洋芋”为载体,系统规划了项目化学习路径:低年级通过绘画、童谣感知洋芋形态与情感表达;中年级开展种植、养护与观察记录,探索植物生长奥秘;高年级则深入参与洋芋挖掘、分装与美食制作,完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劳动实践。
活动的高潮是有趣的洋芋长街宴。桌子上,摆满了23道不同风味的洋芋美食:有加了火腿的洋芋丸子;酸溜溜的酸菜洋芋丝汤;酥脆的薯条和烤洋芋,搭配各种口味的蘸料;傣味洋芋条又酸又爽、老奶洋芋软乎乎的、粉蒸洋芋裹着一层软软的米粉、番茄炒洋芋酸酸甜甜……
五(3)班学生刘思彤最喜欢玉米味的炸洋芋。她说:“我从来都没一下子吃过这么多洋芋美食,能和同学、老师坐在一起吃,这一定会成为我难忘的回忆。”五(1)班黄歆迪说,在这次活动中,她学会了用洋芋进行雕刻的技艺;五(2)班李君茹则表示,在制作洋芋酒的实践环节中,她学会了运用科学方法辨别甲醛是否超标。
王蜃淋介绍,当天从展区的讲解,到课程展示、沙龙服务,活动各环节均由学生主导完成,学生全程自主参与,全面展现劳动教育的育人实效。
近年来,关二小依托“生态劳育”理念,系统构建劳动课程体系,打造“校园+社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校本特点的劳动教育新模式。本次活动不仅是对前期课程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推动了劳动教育从活动化走向课程化、从体验式迈向融合式,同时也为全市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再添生动样本。
记者杨艳萍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