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8月21日,石龙坝电站工程正式鸣炮开工,开启了中国水电发展的宏图序章。115年后,这座见证了云南从点亮第一盏电灯发展成“绿色能源强省”的水电站仍在发电。如今,石龙坝水电站已成为国家工业遗产,成为吸引着一代代人瞻仰工匠精神、报国情怀和红色记忆的一座丰碑。
中国水电的摇篮
1912年,石龙坝水电站让昆明的夜空第一次被现代文明照亮。
华电云南发电有限公司石龙坝发电厂(以下简称“石龙坝发电厂”)品牌宣传中心主任樊永生介绍,石龙坝水电站建设之时,在没有路的情况下,设备采购就已经实行了国际招投标,把来自遥远欧洲的先进设备运送到这个相对偏僻、落后的地方。
石龙坝水电站建成时的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仍能运转发电(资料图)。新华网发(刘云 摄)
在石龙坝,来自全国各地的石龙坝水电站建设者们,通过就近开采块石,修建了水渠、机房。他们用原始的滚木、錾子和石碾建成的拦河坝,经受了百余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坚固。樊永生说:“当时没有大型机械,材料全靠人工打磨,这是国人工匠精神的真切体现。”
“电力一项,为用甚广。”据“石龙坝水电站档案”记录,石龙坝水电站不仅让昆明的机关单位、工厂、学校、居民用上了方便、明亮的电灯,更是推动了造币、自来水厂、灌溉、五金加工等产业的发展,推动云南出现第一批产业工人。
石龙坝水电站三车间(资料图)。新华网发(刘云 摄)
从此,石龙坝水电站成为中国水电技术工人的摇篮,为中国的水电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为云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实业报国的先驱
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大,石龙坝水电站经过了1923年、1930年、1936年三次扩建。
据记载,当时的各大高校、科技人员纷纷到石龙坝电站参观学习,观摩电站的设计布局、机器设备、工艺流程、企业管理等领先技术和管理流程。“石龙坝水电站1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生动诠释了‘实业报国’精神。”樊永生说道。
游客参观石龙坝水电博物馆(资料图)。新华网发(刘云 摄)
新中国成立后,石龙坝水电站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通过改建和扩建,为推动昆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石龙坝水电站里的机器,已成为中国工业史的重要见证。
2006年,石龙坝水电站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8年,石龙坝水电站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国家工业遗产。
红色精神的家园
1908年,法国人以滇越铁路通车需要用电为由,欲在螳螂川修建水电站。此举激起云南各界爱国人士的愤慨和反对,石龙坝水电站就是在此背景下由国人自行兴建。
这样的爱国情怀在石龙坝一直延续了下来。1927年4月,中共云南特委石龙坝电站党支部正式成立。
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彼时云南唯一的电源点,石龙坝水电站曾4次遭日军轰炸。电站工人冒着危险坚守岗位,确保了军工企业、巫家坝机场、西南联大、昆明广播电台等的电力保障,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学生参观科普教育展厅(5月28日摄)。新华网发(杨桢宇 摄)
“石龙坝水电站百年来的创业和探索之路,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水力发电科普教育的平台。”樊永生说,近年来,虽然石龙坝水电站的发电量和经济价值已经下降,但其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却不可替代。
石龙坝发电厂党总支书记、总经理李鹏程说,近年来,石龙坝发电厂采取多项举措,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走进如今的石龙坝发电厂,石龙坝水电博物馆典藏着珍贵的历史印记;穿越百年的发电车间让一代代人得以回望峥嵘岁月;专业讲解队伍不断扩大,让工业遗产为更多人所知……现在,每年有超过3万人来到石龙坝水电站参观,各类研学、红色旅游项目逐步开展,传递着中国水电百年不灭的薪火。(完)